2)第一百四十七章 - 蓝色的铜_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样,我可舍不得吃。这几亩地里的菽都是明年的豆种!

  再过两年,也许就能吃到豆浆和豆油了。

  说到豆油,突然想起太昊仓库里的存盐已经不多,回去以后应该叫贸易城那边赶紧再通过渡口送一些盐过来了。

  “全族动员。准备秋收!”太昊宗庙里,我对所有的长老宣布。

  牲畜原来占据地畜栏区已经全部平整出来,绝大部分都已经铺上了青砖。经过入秋后的连续曝晒。青砖间的泥浆已经干涸,粘土和黄泥混和的泥浆把青砖牢牢地凝在一起,尽管在上面修了大量地仓库,但青色方砖铺成的晒场还是显得气势恢宏。成为一个超大型的青色广场。

  近8万亩粟地没有受到洪水地影响,旧土地的亩产基本都在220到250斤之间。少量的实验田达到了近280斤。新开的土地就差得远了,不是肥力不够,而是后期管理地人手不够,管理跟不上,平均亩产仅在150到180斤之间。

  就算这样,太昊五年的秋收仍达到了约8000吨地总量。

  那几亩菽地也产出了近900斤大豆,让我喜出望外。

  所有的部族和长老们都笑逐颜开,宗庙的长老们每天守着源源不断的粮食摊放到宗庙前的晒场,都舍不得离开。

  骑兵和牛车源源不断地在城门内外穿梭,一车车黄灿灿和粟穗从城门拉进来,一辆辆空车从城门拉出去,骑兵们则负责协助牛车队的运输,保证车队的安全。

  这一次我给各部族划定了面积不等到的晒场,该交给宗庙的粮食由放到宗庙前的广场上晾晒,十#天的秋收结束时,颇有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味道。

  本来被我派遣出去的打铜匠们灰溜溜地回到了城中,这些不敢上筏子的胆小鬼为了弥补过失,积极投入到牛车的修补和制造中去,到秋收接近尾声的时候,太昊城的牛车达到了近90辆。正是这些牛车,保证了新开土地上的粟穗能及时运输到城中晾晒,为秋收提供了重要支持。

  宗庙内,我小心翼翼地指挥族人将一袋袋晒干的大豆放到专门的仓库里,并在周围洒上大量石灰。

  就算为了将来在调味品中多出一项豆油,这些努力也是值得的。

  新收的大量粟穗也大大促进了消费的发展,在我的建议下,“太昊酒坊”在匠作区兴建起来,10月初的时候,我带上几名长老,用云龙驮着一袋粟米,在酒坊里共谋了一醉。

  “更等菊黄家酿熟,与群一醉一陶然。”

  五柳先生之乐,当不如我今日之乐,要不是为了保护他的知识产权,我就打算在酒坊里题诗了。

  当然我也没有忘了对黎族的支援,通过和各部族商议,宗庙捐出了200吨粮食,各部族捐出了近500吨粮食,数十辆牛车花了大半个月,将这些粮食运到了石头城。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