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九十六章 激进_伐清1652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参活一下。

  当然,最主要的是,传言说若是成了书院的讲师,那可是直接授官领俸禄的,品级是不高,俸禄大部分也只有每月一两五钱,但是聊胜于无啊!

  甚至于说,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赶紧进入新朝的体系之中,成为自己人,许多事情,可以慢一点,但这个要是慢了,位置可就都没了。

  考虑到这一点之后,不少寄身于商贾富豪之家的赘婿和远房亲戚们,也在背后老丈人,好亲戚的资助下,开始了活动。甚至有的富商广撒网,资助了三四十个书生的。

  钱谦益在长沙见识到了岳麓书院的巨大影响力,一想到将来南京新建的书院,影响力可能会更甚,便是一把年纪了,还四处奔波游说,想要过一把院长的瘾,在史书上留下大大的名。

  孙可望计划在每个省都建立一个官方的所谓“书院”,其实也就是后世“大学”的模型了,历经五年改进的长沙岳麓书院便是模板。

  当然,孙可望登基之后,还会通过欧洲传教士和派出旅欧使团,将西方的学科体系,以及文明成果搬运过来,取其精华,加速华夏文明的进步。

  而“书院”也不仅仅是考取功名和钻研技术的地方。在孙可望的设想里,这里还应该是东方文明“科学革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策源地,为此必须拥有一定的特权。

  “新设的那些书院里,真的可以结社?”

  “胡说什么,那不是结社,那叫读书会,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叫结社呢?”

  南京秦淮河畔的一家酒楼上,张煌言和黄宗羲一面看着正不断恢复生机的南京城,一面谈论关于书院的传闻。

  黄宗羲曾经是鲁王一系的人,官至左副都御史,八年前还奉命出海去日本乞兵伐清,但并没有成功,然后便心灰意冷,返家隐居,不再任职鲁王行朝了。

  只是,他这么也没想到,八年后,大明居然又回来了,鞑子最终也被赶回了关外。

  当然,他其实也很清楚,这个大明早就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了,十几年过去,百姓心中,对所谓的大明似乎也没有什么留恋了。

  不过,因为他和东林党人素有仇怨,因此和钱谦益也谈不到一块去,但被孙可望点名召来南京,张煌言又主动来示好,他也便和这个昔日的同僚,热络了起来。

  至于为什么被孙可望点名请来,黄宗羲其实也不清楚。但这几日听到了新朝的各种改革传闻之后,他似乎又有了些明白了——自己的许多想法,似乎和这个从未谋面的孙国主不谋而合。

  “那读书会有人数的限制吗?书院里出去的官员,岂不是和书院藕断丝连,难道国主就不怕他们结党?”黄宗羲试探道。

  “如今这天下又不是他一人的天下,便是结党,他也阻止不了啊!”张煌言笑了笑,喝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