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9章:恩科_日月江山永为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世都说科举制度起于隋,兴盛于唐宋,亡于明清,但朱瞻垶却不是这么认为的。

  隋朝的科举制度在朱瞻垶看来其实还算上不上是科举制度,因为当时是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员举荐的,但就这一点就已经说明了隋朝科举的不公平性。

  至于唐朝?也没啥好说的。

  科举在唐朝的确是兴盛起来了,不过却也没有宋朝那么兴盛,因为终唐一朝,把持着最大资源以及官员的最大比例还是世家。

  五姓七望和关陇豪族才是唐朝的最大既得利益者,百姓想要做官还是太难。

  所以在朱瞻垶看来,对于这科举制度的说法并不是很对,最起码在起始这一点上说的不对。

  如果隋朝的科举也算的话,那西汉时期的察举制也能算,因为西汉时期的察举制也是由官员举荐,只不过不需要通过考试罢了。

  因此,朱瞻垶觉得,这科举制应该是始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兴盛于宋,亡于明清。

  这一世作为朱家子孙,其实他倒是挺想帮着老朱家争辩两句的,但他却连个狡辩的理由都找不到。

  原因无他,后世人们认为科举制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八股文,就是明朝首创的。

  虽然在元朝时期就有了以经义”“经疑”为题述文,把控出题范围的情况,但真正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并且立法的还是在明朝,是太祖高皇帝的时期的洪武三年。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诏定“科举法”,确定了应试文仿宋“经义”,到了成化年间,在多名大臣的联合提倡下,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

  这就是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

  至于满清,那就是顺承而已,这个倒是没啥可说的。

  老朱家的人都很重视科举,也很重视人才,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现在的皇帝朱棣,亦或是太子朱高炽都是如此。

  “您每年都下来看?”朱瞻垶跟在胖老爹的身后,一脸好奇的问道。

  “我怎么记得之前的时候您好像没来过啊?”

  “谁说我没来过?那时候你还在读书呢!知道个屁!?”朱高炽看着面前的客栈,没好气的回怼了自家大儿子。

  自从开始修编公羊学之后,朱高炽的脾性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最起码以前他哪怕是面对儿子也不会有这样的态度。

  “咱们大明的科举三年一次,自你爷爷继位之后已经举办过两次了,分别是永乐二年的甲申科和永乐四年丙戌科。”

  “第一次自是不必说,那时候你爷爷初......

  第179章恩科(第1/3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登大宝,是最需要人才的时候,第二次也有这个原因,因为在第一次甲申科中突出重围的除了一甲之外也就只有二甲九十三人,三甲三百七十四人。”

  “人才不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