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六十七、八章 二吴_帝国重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业都能做到的程度,武柴就在他的手上起死回生了。

  这件事情经过报纸的报道,甚至惊动了一位副总理,亲自跑道武汉像个学生一样,向格里斯请教如何管理一间工厂。

  一时之间。中国人即欢欣鼓舞,又感到无比沮丧。

  受到鼓舞的,是因为格里斯的工作证明了国企并非不能通过改革实现重生。

  而沮丧,则是因为在中国没有国营企业的厂长能够像格里希一样“沙发果断”。

  他的铁面无私,似乎在国企系统里根本无法实现。

  关于国企改革的话题,再次在中国大地上火热的讨论了起来――当然,整个八十年代,实际上国企改革的话题可以说从来没有冷却过。

  正是在这一片舆论纷扰之中,胡文海的黑鹰直升机抵达了帝都。

  和历史上相比,这时的帝都上层却更显暗流涌动。

  格里希的事例似乎在这里没有引起历史上那么大的回应。

  但很少有人知道。相比于历史上计件工资、质量管理、满负荷工作这样“平凡”的进步都能引起社会惊诧、中央侧目的局面,一颗堪比通古斯大爆炸的报告,早就在上层引起了狂风骤雨般的讨论。

  这份报告,就是中央调查组对绣城现行工业体系改革的调查报告。

  胡文海并不清楚。吕秘书离开之后,一支中央暗访调查组就进驻了绣城。对这个一直只闻其声、雾里看花,被刻意遗忘的权宜之地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读作劳务派遣,写作“社会保障”的劳务用工制度,无疑为工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保障,但同样剥夺了工人工厂主人翁的“权力”。

  究竟能否允许这样改革。上层讨论中竟然普遍表达了谨慎乐观的态度。

  说起来也不奇怪,这本来就是未来的改革方向。健全社会保障能够减轻企业负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让国企裁员和破产都有了可行性。

  哦,对。在1985年还有一件值得书写的大事,渤海省盛京市的市长亲手将三张破产警告书,交给了颤抖着手的三家国企负责人。到1986年,这三家国企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破产的企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找下岗、买断和国企改革的理论和政策支持,是中国改革上层首要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可惜大下岗并没有等到社会保障在中国普及的那一天。然而时间不等人,一件正确而无奈的事情,硬上的结果就是几乎断送了公信力和基本盘。那些相信“国家不会不管我”的工人,最终成了最不相信体制的一代人。

  是谁的错呢?

  只能说是历史的无奈吧。

  格里希1993年离开武柴之后,这座曾经的明星企业几乎是转瞬间回到了1985年之前的亏损和人浮于事、缺乏责任心的状态。

  谁又是无辜的?

  所以对胡文海搞的这个“劳务派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