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零七章 特别的城市_帝国重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次于帝都和魔都和大沽这三个直辖市。

  到1990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是50%,到二十一世纪,则是67%。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这三十年,城镇化率才提高了25%。然而这样低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仍然还是全国第五。

  城镇市民在八十年代相对农业人口是特权阶级,生活要优渥的多。福利、生活条件和就业水平,理论上是远超过中国其他省区的。本身就不担心就业问题的东北工人,是无法“忍受”像深土川的“血汗工厂”里的管理模式的。

  或者可以换个说法,八十年代的渤海省大概能算是“穷光蛋发达国家”。和那些未来被中国产业粉碎的发达国家类似,中国改开之后爆发的生产力最先粉碎的就是国内的“发达地区”,也就是共和国的长子们。

  和发达国家搞不起人力密集型产业一样,东北的土壤在现阶段也并不适合这条道路。

  这样一来,也就从根本上说明绣城即使成为特区,也不可能照搬深土川的经验。

  这种指导思想表现到现实中来,就是绣城和深土川截然相反的两种城市气质。

  深土川的城市道路上,现在已经有不少的汽车在跑了。“中华第一高楼”的深土川大厦,更是成为了改开的象征。宽敞繁华的深南大道,简直可以堪称是时代的脉搏。在华强北的荒原上,已经是一片片工厂开始拔地而起。

  与显现出勃勃生机的深土川相比,绣城似乎显得有些平凡。

  城市里最高的建筑物,是建造于1057年的一座古代石塔。城市里最宽敞的道路,是火车站前一条双向四车道的普通商业街。整个城市最常见的高层建筑,是工厂里耸立的烟囱。人们身上的衣服,似乎也没有深土川特区那样追赶潮流。从表面上来看,绣城和如今中国其他的重工业城市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除了人。

  在绣城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少人甚至在利用等红灯的时间里,仍然捧着一本书在尽快的扫上两眼。

  未必是这个人有多么好学,也许他的单位今天有一场测验正在准备。

  相对于其他的工业城市,绣城早晨的通勤车就要多的多了。一辆辆刷着厂名、公司名,圆头圆脑的公交车从辛晓松眼前驶过,似乎没有一个尽头。

  一般来说,工厂建在城内的企业是不需要通勤车的。只有上下班需要的时间太长,单位为了不影响工作时间和职工工作效率,才会配备通勤。

  从绣城街道上的通勤车数量来看,显然有很多工厂已经迁出了城市。

  随着绣城开放特区的可能越来越大,绣城的土地价值无疑正在快速增长。将工厂迁去城郊,空出来的土地进行开发,便成了很多企业的选择。学习新课公司搞房地产开发照顾自己人,这绝对是一个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