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百零六章 最幸运的出生证_帝国重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帝国,而如今的用友软件则是连公司都不算的一个个体户而已。

  1988年的中国,已经开始了尝试开放注册私人公司的试点。帝都第一批私人企业主们,已经拿到了自己的牌照。

  但是这对于刚刚起步的用友软件来说,还是离得太远了。只有五万块本钱的王文京,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把自己的这个“公司”,注册成不那么好听的个体户“服务社”。

  当然,王文京并不知道,他这一点点在产权上的坚持意味着什么。

  没有选择挂靠,没有让用友软件的股权分配处于不明朗的状态。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的还有运气。

  日后的事实证明,这些幸运儿和先觉者最终因为超前的远见得到了回报,而那些回避或没有思及这一问题的创业者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王文京在产权上的坚持,可以说是用友软件走上成功之路最惊险的一份出生证明。

  王文京是幸运的,而有更多的人正在经历这种产权带来的痛苦。

  在未来,鲁冠球、董明珠、邓绍深、万润南等等,这些一长串的名字,都将为自己事业的归属而经历一次次的艰难斗争。

  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维持了下来,有的人则身败名裂。

  1988年,正是中国的企业家们觉醒的一年。国家对私人企业的管理稍稍放出一丝曙光,资本的意识在中国无序发展的私营经济中开始觉醒。

  对产权的追求,几乎成为了这一年中国优秀企业家们共同的标志**件。

  在此之前,中国的私人经济发展是无意识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自己免于饥饿,为自己在社会上找到一个角色。但在此之后,对资本的追求成为了新的主题,企业的经营者们必须思考,企业未来的归属和命运。

  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年不情不愿的领了一张“低人一等”个体执照的王文京,真的是非常幸运。

  显然,一名成功的商业人士,不光要有精湛的专业能力——有能力的人多如过江之鲫,但成功的人却是那么少。成功学无法复制成功,因为学习并无法复制幸运。

  王文京的幸运,显然并没有在选择产权这一件事情上用光。

  “王老板和我都是年轻人,咱们就不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事情了。我干脆的说,今天来主要是有一份业务希望能够与用友软件合作。”

  “胡总您说,有什么是我能做的?”

  “新科集团有一个计划,我们的电子研究所最近实现了两项技术突破,一个是2m路由器的研发,另一个则是32k调制解调器的技术。简单来说,我们能在近距离实现256k/s和远距离4k/s的计算机间通信能力。由此利用这两项技术突破,使新科集团的企业运转实现对企业资源计划的全面计算机管理——我将这个计划,称之为erp系统。”

  “关于erp系统,硬件条件是基础,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软件的编写。如果用友软件有兴趣的话,我希望把这份业务交给你们来做。”

  王文京不等胡文海说完,呼的一声就站起身来,用力的点着头喊道:“没问题,胡总放心,用友绝不辜负您的信任!”

  (。)

  (三七中文)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