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34章 杜尔基是啥意思?_从生产队赶大车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才会收,也就是说五头猪最少最少要拿出一千两百多斤粮食,才能喂够秤!

  一千两百斤粮食……

  孙建平憨憨一笑,林县长满意点头,“整得挺像样,走吧,去公社,不少人都到了。”

  “叔,你说养猪这事……”

  哪像人家建平,傻小睡凉炕,全凭火力旺!

  “是这么回事,那‘杜尔基’又是啥意思呢?”

  老曹郁闷打了个哈欠,寻思着等建平结婚搬到那院了,是不是就得把玉芬接回来住了?

  这年月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谁知道哪個犊子瞅他们不顺眼,就抽冷子给他使个绊子?

  “大家伙都坐吧,大冷天的把大家伙都召集过来,主要有三个事,第一个事呢,就是关于我个人的。”

  擦!

  老曹苦笑一声,这小子!

  说话越来越赶劲了!

  林县长也站在供销社门口,双臂抱在胸前,欣赏这一农村老艺人独具匠心的作品。

  人不吃了都给猪吃,人都去喝西北风?

  “没事,我就是随便看看,我听供销社的人说,这个房顶是你换的?”

  “吁……”

  “老尚也来了,好久不见,你们那今年收成咋样?”林县长不但学识渊博,记忆力也是超群脱俗,这些各个生产队的大小头头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与尚队长攀谈起来。

  “曹叔,公社以前就是叫这个名字吗?”林县长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烟,散给众人,问道。

  他一扭头,看到老曹他们坐着马车来了,笑着招招手。

  开玩笑呢!

  一个劳动力四百八十斤粮食,一家五口才多少!

  老曹挠头,“好像是蒙语吧,具体啥意思咱也不知道。”

  站在路边,众人抽着烟,听林县长侃侃而谈,孙建平不得不暗赞一声不愧是县长,博古通今,学识渊博,诸子百家,儒释道学都能信手拈来,深入浅出的讲给众人听,妥妥的人才啊!

  远处又跑来两辆马车,是三棵树的队长和村子里的几个头头赶过来了。

  “那这就对了,看吧,这么大点的一个小地方,名字也有如此深意,所以么,咱们做工作,也不能总是浮于表面,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睡觉,明天再唠吧!”

  不正经的小老头大半夜想媳妇呢!

  第二天孙建平赶上马车,拉上二马架“三巨头”,浩浩荡荡奔赴公社!

  离得老远就能看到供销社那金光闪闪的屋顶,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杜尔基公社的地标性建筑物,谁来了都忍不住上跟前走一走看一看,欣赏一下老唐头和郝木匠的杰作。

  一直等到吉普车消失在乡道尽头,老曹才擦了把汗,有些心有余悸的看看身后封死的砖瓦窑,“告诉乡亲们,这几天就先别干了,等把县长送走咱们再开整!”

  万一被人揪到把柄,借题发挥,到时候可够他老曹喝一壶的!

  “我听老辈说,他们闯关东过来的时候就有这么地方了,当时放垦局在这有个点,有两家饭馆,一个私塾,一个大车店,再就是杂货铺、大烟馆、宝局啥的,来往过路的都叫这‘三道拐’,后来从西边来了个喇嘛,在这修了个喇嘛庙……”

  孙建平勒住缰绳,下了马车,和林县长握握手,“县长您瞅啥呢?”

  “我好像听草原人说过,杜尔基是藏语,翻译成汉语就是‘金刚经’的意思。”

  “来了?”

  会议开始了,没那么废话,也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和官话套话,林县长站起来,清清嗓子,“我要向大家做个检讨,去年因为我个人决策失误的原因,造成了咱们公社二十多个生产队盲目上马修梯田事宜,在干旱和洪水的双重夹击下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我向全公社人民和社员们检讨,这是我个人造成的……”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孙建平看着深深弯下腰去,向受灾群众的道歉的林县长,心中不由得一阵感动。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