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一十二章_辽东之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远东军,绝对没有问题。

  问题还是来自于国内,那些读孔孟之道的家伙,总是想着颠覆这个他们不满意的朝廷。看看姜国良发展的手下,无不是三四十岁,从小读四书五经的人。

  而且最让李枭担心的是,大明人几乎没有国家观念。如果你在海外问一个大明人是哪里人,他一定会说是山东人,或者是河北人,辽东人,江苏人等等。他们绝对不会说,自己是大明国人。

  地域观念,远在国家观念之上。有着家国一体观念的人,似乎只有李枭孙承宗这些人。

  因为大明两百多年的政策延续,百姓地域性宗族观念极强。

  这在和平时期还不算什么,顶多也就是村民之间互相械斗,抢抢水源一类的事情。往大了说,也算是人民内部矛盾。可战时,这种事情可能就会要了李枭的老命。

  主力师没问题,可守备师的那些人。山东人不愿意去山西打仗,陕西人不愿意去四川打仗。云南人不愿意去广州,广州人不愿意去夷洲。

  虽然打仗不靠他们,可战时地方守备还是得加强。总不能都用当地人吧,那他娘的守备师长还不成土皇上了。

  回家洗了个澡,吃了晚饭溜腿一样的走到了孙承宗家里。这些年的老习惯,遇到问题总愿意找孙承宗商量。似乎不和这老先生商量一下,心里就没底一样。

  “你说的这个事情,老夫也注意到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大明本来就是由大小宗族组成的。现在朝廷的触角开始逐渐下乡,可在以前政令不下乡,至多只能传达到县一级就算完事儿。

  朝廷在一个地方,设立一个县太爷就算拉倒。整个一个县,有资格领朝廷俸禄的,也就县令、县丞、还有学正而已。如今你想把政权向乡下触及,的确也是困难不小。最大的麻烦,就是地方宗族势力。”说起这件事情,孙承宗也没什么好主意。

  “改革地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过于激烈会引起动荡。大明现在正是高速发展的时候,最好不要发生任何动荡才好。我想,是不是从军队先开始改革。

  施行兵役制两年,兵员不得来自本省。需要从外省往本省调派新兵!

  例如:河南人去广州当兵,陕西人去江苏当兵,四川人可以去湖南……军官们也照此办理,这样,地方的宗族就掌控不了军队。至少,县一级的政权有了武力保障。

  当然,主力师还不能改。兵员暂时还是以辽东、山东、河北为主。毕竟,未来陆军要面对的,还是西北战局。”李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看看能否得到孙承宗的支持。

  “嗯!这个办法不错,兵役期两年,不会耽误地方上的青年结婚生子。而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做到了没有人能够长久的把持一地兵权。军官之间再一调动,更加斩断了地方宗族势力伸向军队的爪子。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孙承宗眼睛一亮,立刻首肯了李枭的这个提议。

  “另外,退伍士兵可以仿照辽东、山东、河北的例子。把他们安置在衙门里面,做一些官差之类的工作。毕竟是受过军队教育的人,对国家还是比百姓要忠诚。”

  “还能起到鼓励适龄青年入伍当兵的目的!不错!不错!”孙承宗频频点头。

  “那这事情,就有您……!”

  “你少做甩手掌柜的,老夫这把年纪了,你还嫌老夫命长不成?非得累死老夫才甘心?”看到李枭又要偷懒,孙承宗立刻暴走。

  这小子总是这副模样,遇到事情总是能想出好主意,具体实施的时候就跑没了影。自己一天到晚累得要死,李枭这小子却闲的没事儿人一样。

  “不过这样细碎的事情,交给你似乎也不合适。你去找张煌言,反正这事情也归兵部管。”孙承宗知道李枭的性子,干脆一竿子支到了孙承宗那里。

  和老家伙聊天总是能让人精神愉悦,从孙承宗家里出来的时候,李枭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刚刚回到大帅府,就见到等候在门口的骆养性。

  “这么晚了,有什么急事儿?”李枭看到骆养性有些奇怪。

  “大帅,出大事了。”

  辽东之虎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