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0章 税改_万历新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兼并就成了无解的难题。在儒家门徒眼中,出台两税法瓦解均田制的杨炎其罪甚于商鞅。商鞅瓦解“井田制”,对于“吾从周”的颟顸腐儒来说,罪过不小。但杨炎承认土地私有,鼓励兼并,是治乱循环之由,其罪过只能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了。

  张四维摇头道:“皇上不是这个意思。”站起身具体解释道:“我开始也做此想,问皇上‘地从何来’。因为均田的前提必须是大乱后治,大量土地抛荒,朝廷才有足够的土地授田。”

  “如今天下哪有那么多地?就是将东北、缅甸的地都用来授田,也不够分的——”

  “但皇上另辟蹊径,要用政策让地主和自耕农自愿拿出地来,来解决这个问题。”

  “先说自耕农,如今天下,三、五口之家的自耕农,人均地过五亩超过十之七八——这些年朝廷打击豪强,抑制兼并是很有成效的。”

  “皇上的意思,要用免税的法子,让自耕农拿出‘口粮田’来。朝廷拟出台法令,用税换地,例如三口之家纳田三亩,则终身免田赋六亩!”

  众幕僚跟养心殿时的张四维一样,脑袋都是懵的。沈先吾扒拉指头道:“以蒲州为例,三亩上田,每亩地均价六两,共十八两——以三口之家免税四十年算,六亩上田税赋一年大概半两银,四十年计银二十两,仅二两差价,这买卖谁干?!留着地传家不好吗?”

  张四维摇头苦笑道:“因为皇上要在山西试点,这个账我在养心殿已经算过了,但皇上这篇大文章还有别的说道。”

  “一者,账不是这般算法。皇上的意思,从人出生落地算起,不分男女,一律授田——你三口之家虽然纳田三亩,但生的孩子多,得的授田就多,这地算是白给你种的;二来,朝廷要在如今条鞭法基础上,实施‘摊丁入亩’,以后丁口税与劳役全折入田亩,这地税以后要高起来了,免税六亩有账可算;第三条,中兴郡王在万历六年时丈量天下,万历八年推开条鞭法,这些年朝廷优渥功名士子,都是按待遇退税的。日后,非但没有这个优待——”

  张四维话还没说完,书房已经炸了窝。江春熙正捻着胡子呢,一用劲揪掉了一绺。他起身叫道:“皇上这是要撅了科举的根脉?”

  张四维见书房里乱纷纷,扭头吩咐伺候的丫鬟去热两条棉巾过来。接着坐在椅子上苦笑道:“话倒不能这么说,如今各省都成立了大学,而大学毕业是要发学位的。皇上的意思是,过些年官员选拔,有学位者可免秀才试,直接参加科举——如此一来,退税范围太大,就不能再给这个优待了。”

  江春熙闻言又是一哆嗦,眼泪直滚而下:“这何止是要撅了科举根脉,更要断了道统源流!以格物之学代五经四书,以经济之学代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