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00章_火热的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戴发效孤忠,丹心照千古…”

  前财政总长熊希龄对于张勋案的看法是,“国无论君民,惟以忠心为大本;人何分新旧,不移宗旨是英雄。”

  至于江西籍的名流们更是纷纷为这位同乡出言辩护,有人甚至公然声称,“…效忠于民国的孙、黄都逃到了国外,何以革命委员会单单要问罪于大帅?在下要问一椿事;是从清朝好呢?到还是活在民国好呢?咦,恐怕难说吧?”

  这些士绅名流的胡言乱语,随着山东推动土地改革之后,更是把矛头指向了革命委员会和共和党。在他们的言辞中,革命委员会如果不照着他们的意思去做事,恐怕是无法治理好这个国家的,也很难获得全国上下的拥戴的。

  只是这篇来处不能确定的报道一出,各地的士绅名流们顿时熄火了。因为从这篇谈话的字里行间来看,共和党并无意按照过去的方式来统一和治理中国,甚至已经直言不讳的声称要把那些不合时宜的旧人物都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去了。

  如果这篇谈话真的是共和党的喉舌共和日报发出,大家还能声讨一番。但偏偏是出自一份名不见经传的小报,他们自然不能以此为依据朝着共和党和革命委员会进行质问,但是也不能因为共和党保持沉默,就把这篇谈话当成是街头谣言。

  政治敏感度高一些的,自然就开始把自己同遗老们进行切割。就算是蠢笨一些的旧知识分子,也要辩解一下自己并非是支持遗老们反对民国。至于那些借抬高张勋来掩盖自己过去反对革命姿态的政治投机者们,则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不再跳出来为张勋辩护了。

  在革命委员会掀起社会舆论的强大施压下,英国人一度想要让张勋离开天津英租界,以表明自己并无扶持满清复辟派分子的意图。

  最终还是袁世凯觉得自己和张勋处境类似,指示司法部门就张勋案拖延下去,才没有把张勋从英租界内强行引渡回来。不过,张勋为此也不得不拿出了将近4000万元的家产,用于赔偿南京、徐州等地被辫子军侵害的百姓,和贿赂北洋政府的高官。

  袁世凯的这一举动,虽然为其个人赢得了不少口碑,不过在江苏民众心中却是极大的失分的。当然,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一般是发不出声音的,所以袁世凯在张勋案和山东土地改革实施后,个人声望反而有所恢复。

  就连一直把袁世凯当成卖国贼的老同盟会会员,海外同中华革命党分道扬镳的欧事研究会,也认为袁世凯其实也没那么反动,倒是革命委员会现在颁发的政策过于激进了些。

  只是袁世凯此时倒是比一年前清醒了许多,并没有打算趁着各地舆论支持自己的时候,去逼迫革命委员会和自己决战。随着革命委员会在战后把势力扩张到了黄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