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14章 国公之名_大明疯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他并不是很惊讶。

  他只是没想到,皇上一封就是一等国公。

  这一等国公可是有封地的,可以说是对文武百官最大的封赏。

  如果皇上单单册封他一个,他真有点不敢受。

  不过,还好,皇上这一次册封这么多的一等国公,一等侯爵和一等伯爵,他也就没矫情了。

  这一次册封的人多了,自然就没人说闲话了。

  至于国公的封号怎么定。

  他想了想,这才郑重的道:“皇上,这封号一般都是跟着封地定的,比如,秦王,封地在西安府,故名之,又比如,蜀王,封地在巴蜀,故名之。无有封地的,则可以用保卫、安定、英勇等寓意武勋的词汇以定之,比如洪武朝的卫国公,又比如,永乐朝的英国公和定国公。至于侯爵和伯爵,皆可以地名为封号。“

  呃,好吧,这些其实泰昌都知道。

  问题就是,他给人家的封地不在大明本土啊,那些地方本就没有名字,如之奈何?

  泰昌尴尬的道:“这个,朕没有打算把大明本土的地分封出去,因为这样不利于朝廷治理,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所以,你们的封地大多集中在新荆州府和新扬州府,那些地方原本就没有地名的,你说,这些封号怎么定?”

  原来是这样。

  这个就着实有点麻烦了。

  唉,这个内阁首辅不好当啊,皇上有任何问题,他都得想办法出谋划策,要不然,他就有愧于内阁首辅之名了。

  徐光启皱眉沉思了一阵,随即建议道:“皇上,不若这样,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以籍贯来定封号,您觉得如何。”

  这办法不错。

  不过,这按籍贯来定封号好像也有点问题。

  泰昌想了想,随即问道:“如果两人籍贯一样怎么办呢?比如文诏和变蛟叔侄,籍贯肯定是一样的。”

  呃,这个。

  徐光启闻言,又愣住了。

  他又皱眉沉思了一阵,这才小心的道:“这个其实也不是没办法,比如,微臣和孟侯都是南直隶的,而南直隶原来是吴越之地,皇上便可取吴越二字。两位曹将军的话,他们籍贯可以说属于晋国也可以说属于赵国,这样就可以给他们取晋赵二字。”

  好吧,不愧为内阁首辅,厉害!

  泰昌闻言,不由欢喜道:“对,就这么办,来来来,子先,我们先把这些封号都定下来。振之,你等一下,等这些封号都定下来之后我们再把封地给划分出来,把地图修改一下。”

  这么定好像没什么问题了。

  不过,他们很快又遇到新的问题了。

  徐光启就定为吴国公,这个没问题。

  毕懋康就定为越国公,这个也没问题。

  但是,到了宋应星这里就有问题了。

  宋应星是江西的,而江西原属楚国之地,按籍贯反推的那就应该定为楚国公。

  问题,原来楚王的封地就是楚国啊!

  能这么定吗?

  泰昌不由看向徐光启。

  这位内阁首辅说能定那就行了,反正楚王都被他给削藩了。

  皇上这不给他出难题吗?

  徐光启又皱眉沉思了一阵,随即灵机一动道:“这个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洪武朝的时候就有郑王了,但是,鄂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继承爵位时改成了郑国公,所以,以祖制来说,这个完全没有问题。”

  那就行了,没问题就直接定下。

  宋应星就定为楚国公,王徵就定为秦国公!

  接下来就是晋国公曹文诏和赵国公曹变蛟。

  到孙传庭和卢象升这里,又出问题了。

  因为孙传庭恰巧也是山西的,卢象升恰巧也是南直隶的。

  这晋国公、赵国公、吴国公、越国公全用掉了,他们俩怎么定呢?

  泰昌想了想,干脆给他们取了保卫二字,保国公孙传庭和卫国公卢象升。

  他们这一路定下来,定到李之藻这里,又遇到点问题了。

  因为李之藻是杭州人,定个杭州伯好像有点不合适啊。

  那么,怎么办呢?

  最后,还是徐光启想了个办法,给改了个浙西伯。

  这个也是有依据的,因为宋朝的时候杭州本属两浙西路。

  总之,他们就是结合历史和地理,再参考以往惯例,一路硬排下去。

  最后,这一张纸总算是填满了,所有公侯伯爵之名也定好了。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