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六一章 替换_永不下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信自己的价值,的确不大,不值得有心人耗费钱财来窃取信息。

  但在不久后的将来,不管是否自愿,基因测序数据的入库、常态化监测,却一定会到来。

  就像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声称,记录指纹信息是侵犯了他、或者她的隐私;

  即便在心里这样想,事实上,当事者也根本没得选。

  自己的全基因测序信息,未曾进入过“联邦身份辨识信息数据库”,对方然而言是一种幸运。

  但对于目标人物的基因数据,是否已经泄露,他就没法轻易侵入联邦安全机构的基因数据管理中心,而只能自己花时间去查。

  正因如此,在asa的初筛条件中,已经剔除了大量疑似做过基因检测、有信息泄露风险的候选目标。

  万幸,以联邦逾三亿的人口基数,和各大高校、研究机构中年轻人的庞大数量,即便设置如此苛刻的筛选条件,约莫一个月后,方然还是从提交的初筛名单里,找到一名信息高度匹配、仿冒风险也可以控制的目标人物。

  目标只找到一个,对不容有闪失的身份隐匿而言,显然不够。

  就在方然动手查询目标背景、寻找猎物时,部署在物理学部大型机上的asa也没闲着,通过数据共享,时刻刷新初筛名单,不断将符合条件的潜在目标补充进去,一边将现新疑点、不适合动手的目标删掉。

  这一切,完全通过ai的深度学习来进行,效率之高,令方然印象深刻。

  在此之前,即便多少年来始终在和计算机打交道,他也几乎没有预见到,有朝一日计算机软件的智能化水平,会展到这样的程度,甚至,就连身份背景信息调查这样的、原本只能由人去完成的工作,现在,藉由网联网络的极大展和数据存储的规范化,都可以用人工智能程序来进行。

  哪怕对计算机、对程序而言,并不真正理解自己正在做的是什么,一定的错误率在所难免,但计算机的高数据吞吐率,仍完全弥补了这一缺陷。

  对“名单筛选”这一类对疏漏并不敏感的任务,就更是如此。

  锁定目标,基本确认此人的基因测序数据尚未出现在“身份辨识信息库”中,逐一核查过身份信息、个人特质与行为习惯,目标人物的照片、视频出现在屏幕上,方然紧盯照片里的侧脸,神色凝重,若有所思。

  如果一切顺利,不久之后,与这些资料对应的“本人”,就会换成了自己。

  基因,现阶段任何技术都无法作假的判据,与此相比,诸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甚至虹膜识别的凡此种种,都有办法规避,但为了减小工作量,方然还是设置了一系列筛选条件,现在屏幕上的这一位目标人物,他的虹膜信息就未曾进入过政府机构、社会组织这些第三方的数据库,更有利于他的仿冒。

  可靠性一般的人脸识别且不谈,至于指纹,用指尖贴就可以……

  他下意识的看向姓名一栏,默念了几遍。

  托马斯*安生。

  名字,只是一个代号;

  甚至于对来自孤儿院的方然,这,连代号都算不上。

  但此时此刻,他还是告诫自己,要尽快熟悉这个名字,做好成为“安生”的准备。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