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18章 神剧轻松做到的事情,李素花了十几年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针的那个机构做精密就好,大致说个思路,工匠们自己调节挂钩结构总能试出来的。

  按说脚踏式缝纫机比手摇式缝纫机更为先进——手摇式基本上最多做到女工手工缝针效率的五倍左右,没法加更快了,而脚踏式做得好,起码能比手工缝针快八到十倍甚至更快。

  但是,李素看过黄月英当初发明出来的东西后,却选择了推广手摇式——主要是黄月英做出来的脚踏式,跟他印象里见过的差距很大,效率和稳定性也不太好。

  这一点,80后人应该会比较容易理解——后世80后的朋友,应该小时候都见过家里有脚踏式缝纫机,老一辈的会称为“洋车”,那东西驱动缝纫转轮的动力,是靠一块往复运动的脚踩踏板来提供的。

  说白了,这种做法需要一个“变往复运动为圆周运动”的机构,比如曲轴。而且需要一定的经验,最初几圈要停在一个比较适合发力的位置,才能比较容易踩动。

  有些时候缝针停留的位置不好时,老一辈的家长踩缝纫机之前,还要手动摇一下台面上的轮子,给一个初速度惯性。

  但是,李素搞工业八年多,至今其实一直没有在“变往复运动为圆周运动”的曲轴上,下多少工夫,做出来的曲轴精度和效率都不太行。

  这也是因为李素不需要蒸汽机,也就不用精密曲轴——精密曲轴的诞生,最初就是为了把蒸汽机往复的活塞运动变成飞轮的圆周运动,而大部分做功环节需要的是圆周做功,这玩意儿在蒸汽机革命时才不得不造。

  但水车做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圆周运动带圆周运动,不存在圆周变往复、往复变圆周的麻烦事儿。所以曲轴精度和减租不够好,也就不奇怪了。

  哪怕之前水车锻锤要用到“锤头往复运动”,那也不是靠曲轴做到的。

  而是靠齿链和舵轮,控制锤柄的那个抬升舵轮转到一定角度后,卡不住锤柄了,导致锤柄自然翘起、锤头自然下落,整个过程其实是靠重力势能蓄能-自由落体两个环节完成做功的。

  这样的工业基础下,黄月英一开始造出来的脚踏式缝纫机,也就不是李素想象中、前世小时候看到的一块踏板往复踩的,而是类似于自行车一样两块踏板圆周踩,才能通过皮带轮传动到缝纫轮上。

  整架缝纫机的下半部分,反而像是一个健身用的固定式动感单车,工作的时候女工下半身会随着踩轮子左右摇晃,上半身干活拉布也就非常不稳,还容易被扎到手,所以李素就吩咐先别推广这种缝纫机,宁可用手摇的。

  哪一年等解决了缝纫女工脚踩时上身跟着摇晃的问题,哪一年才能推广脚踏式。

  这就得等诸葛亮闲下来之后,好好跟他老婆梳理一下,集中攻克曲轴精度和减阻的问题了。

  但不管怎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