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_怯懦的房东_怯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制度的地位: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历代选官制度在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5.选官制度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

  二、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启示

  1.从选官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来看,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关乎国家兴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但凡建立丰功伟业的统治者,他们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在用人或选官上实行任人唯贤、唯才的路线;相反,用人唯亲、唯资、唯财的统治者,社稷江山总是难以长久稳定。

  2.从选官制度的标准来看,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从实际出发,并注意把握人的德和才的总体与大端,而不拘泥于其“小善”与“小节”,才能真正地发现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

  3.从选官制度的方式来看,强调对人才的考察,既重视科目考试,以观其文化素养,更重视其实际表现,以观其操行与才能。这种重视多渠道选拔人才的做法,就为正确用人与选官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基础。

  【典型例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材料六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决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主要依据:血缘。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4)中国科举制;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5)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请收藏:https://m.bydk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